首页/ 走进蒲城 / 历史文化 / 正文

化木村

来源: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2-08-09 15:57

蒲城有五道原,最有名的当属紫荆原和九龙原,紫荆原靠近县城,并被古人列为蒲城八景之一,因此广为人知,而九龙原,则因一则故事传说得以久负盛名。相传在盛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曾到此游览,所到之处,树木葱郁,原峦起伏,一派云蒸霞蔚气象,就在他忘情欣赏美景之时,忽然看到云雾中有九条龙从天而降,没入到原野之中,皇帝惊诧之余,便将此原命名为九龙原。

我们今天要讲的地名故事,就是坐落于九龙原下的化木村。

化木村是由由姓先祖创立的,历史久远,可上溯于北宋末年。这在2001年该村出土的一通墓志铭上有明确的记载:“北宋末年(公元1130年),先祖跟随张浚抗金,富平被袭,浮阳所破,战败流落此地”。张浚为抗金名将,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营川陕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在陕三年,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但他败而不馁,积极部署两淮防务,谋求北伐。关于富平之战,吕振羽所著《简明中国通史》中有详细记载:“在西线陕西方面张浚负责川陕防务。公元1130年初,落索趁虚陷陕川,入潼关,及宗弼由东南回窜,亦转入陕西,与落索会攻富平。至此,泾、原、环、庆诸州全部失陷”。史书上这些记载与墓志铭里记述是十分吻合的,可见由姓先祖作为军人跟随张浚战于富平是确信无疑的。据传说,战败后,由姓先祖随溃败军人一路东向“寻找生存之所”,最终来到了九龙原。看到此地景色秀美,北有靠山,南有平原,蒿草遍地,桦林成片,是一块风水宝地,就在沟边选了一处地方,安顿了下来。之后,这里就聚居为一个村落,因村边有一片桦树林,人们就把该村称为桦木村。现在该村名为化木,其由来没有记载,有这几种情况,一是桦字笔划繁多,难写难认,后人为了方便,在书写时就以化字代之,久而久之,就约定俗成了。二是雅化而来,很可能是由姓族人感念先祖的英明,把一个荒芜之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村庄,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意思在里面,因而就把桦木改为化木,用以膜拜祖先的神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由桦而化,是一种境界的升华,蕴含有哲学的思辨以及佛家的理念,这可能是文化积淀后的必然产物据考证,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化木由姓世代耕读传家,注重读书育才,兴镇一带有这样的歌谣:“出南门,上北坡,化木村的先生比驴多”,这也间接说明化木村的文化底蕴之深厚,因此能把村名想到这个层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有时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社会动荡和朝代更迭是人口大迁徙、大流动的主因,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战争,这在当时的确是悲催的、不幸的,甚至是残酷的,但客观上却起到了民族大融合、大调整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姓因战入蒲就是鲜明的一例。他们来到蒲城,落地生根,顽强生存,不断的繁衍生息,不断地发展壮大,明、清时已成蒲城西南乡建有城堡的大村子了,“康乾时为蒲城首富”。这些陈迹解放前还能依稀见到,村周边建的菩萨庙、药王庙、关帝庙、化成寺以及村西口耸立的“三原府台由宜斋”之功德碑,村外各家坟茔大量的石羊、石马、石供桌都能佐证化木昔日的繁盛与辉煌。

现在,由氏一族经过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家大业大,分支众多,有的工作在全国各地,有的继续在化木守家创业;而他们已经走上了小康之路,与其他姓氏的村民一道,和睦幸福地生活在现代化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