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蒲城 / 历史文化 / 正文

一代水利大师李仪祉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09 14:53

undefined

    李仪祉(1882~1938年),原名协,字宜之,蒲城县洛滨镇(原马湖乡)富塬村人,是现代著名水利科学家。他创办学校,编写教材,为全国水利科学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兴办关中“八惠”和陕南、陕北水利工程。对危害深重的黄河上、中、下游全方位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把全国的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参与长江、淮河、扬子江等全国的水利建设与河流治理,写出专著、专论二百余部(篇),充实和发展了水利工程理论。李仪祉是中国水利工程学会1931年至1938年历届会长、全国经济委员会顾问、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为振兴中华的水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两度留学

    李仪祉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陷入重重灾难之时。他的家乡富塬村祖祖辈辈被水困扰着,所谓“龙山、马湖,渴死寡妇”,就是对这一带贫瘠干旱的真实写照。这在李仪祉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仪祉的父亲李桐轩、伯父李仲特都是秀才。父亲李桐轩偏重于文史科学,曾任省咨议局副议长、省修史局总纂、易俗社社长,伯父李仲特则喜欢数学、天文、地理等。两人都淡于功名,志在学以致用,对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竭诚拥护,都加入了同盟会。这种家庭氛围使李仪祉深受教益。李仪祉开始接触西方科技图书是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当时,课堂上学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了,闲暇时便去翻阅伯父与父亲的藏书。像《九数通考》《西学大成》《梅氏丛书》等译本,都一一翻阅,爱不释手。

    在李仪祉十六岁的时候,他和哥哥李约祉一同赴同州赶考,双双中选,李仪祉名列榜首。1899年,李仪祉远离家乡到泾阳崇实书院读书。这所学院侧重于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天文、地理、数学、时事等各门科学,目的在于沟通中西方文化,培养一批新人,挽救当时的危局。这几年的学习,为他以后事业上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1年,李仪祉考入宏道高等学堂。宏道学堂是当时陕西的最高学府。学堂中民主风气浓厚,学生们的思想也比较活跃。在这所学堂中,李仪祉结识了于右任等许多来自四方的同学和一些颇有学识的教师,听到了许多新鲜的知识,使他进一步开阔了眼界。

    1904年,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前身)开办师范馆及预科班,李氏兄弟又一次双双中选。在京师大学堂,李仪祉被分配到预科德文班学习,先后攻读了德文、物理、化学、定量分析、地质、矿物、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功课。他发奋攻读,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儿之志欲以哲学为终身之成名,以工学为平日之生计。”对自己攻读的目标和日后的职业有了明确的目标。1908年,李仪祉毕业,获得举人衔。

    1909年春,李仪祉受西潼铁路筹备处派遣,前往德国深造。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柏林也成为欧洲的一个国际贸易中心。李仪祉进入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科,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李仪祉珍惜时间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常常一坐下来就是十几个小时。他思路敏捷,考虑问题的方法与众不同,常常在解决难题的思路上独树一帜,连教授们也刮目相看。他不仅成绩优异,还经常利用假期外出参观,积累了大量有用的资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举国上下纷纷响应。远在德国留学的李仪祉很快也得知了这一消息,他“既念祖国之危,复思家门之难”,毅然决定离开优越的学习环境,尽快回国参加革命。1912年初,李仪祉回到了昼思夜想的祖国。这时正逢南北议和,国内局势稍为平定,但陕西遭受大旱,灾情十分严重。李仪祉冒着炎热徒步到重灾区察看旱情,目睹这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惨景,他下决心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奉献毕生精力。1913年,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郭希仁赴欧洲考察,李仪祉陪同前往。考察中,郭希仁对李仪祉说:“吾国西北多旱,饥馑频仍,子盍改习水利,继郑白之旧迹,以为民利。”这次考察完毕,李仪祉没有回国,留在德国进入丹泽工科大学攻读水利专业。

    二次赴德的李仪祉,学习更加勤奋。他跑了许多院校以及公共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与水利科学有关的资料。对于德国乃至欧洲许多大中小型水利设施的情况,他都一一做了翔实的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经过两年的学习,学院特别授予他“特许工程师”称号。

    兴学执教

    1915年初,李仪祉第二次从德国留学回来。这时国内一片混乱,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疯狂镇压“二次革命”,妄图复辟帝制。李仪祉一腔热忱,看到的却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局面,他大失所望。当时,南京政府有一位颇有名望的维新派志士、实业家张謇,深感中国水利建设缺乏人才,决定在南京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李仪祉当即决定离陕赴宁,参与张謇主持的河专建校工作,并任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

    李仪祉不仅主讲数学、地质、力学,还兼任机械工程学、路工学、水工结构等多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觉得教科书特别匮乏,便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编写了《水工学》《水工试验》《最小二乘方》《实用微积术》等各种讲义,很受学生与教员的欢迎。李仪祉不但在学问上深究精探,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常向学生们灌输爱国思想。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成千上万名热血青年和爱国学生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李仪祉与进步学生一起写大标语,写抗议口号,并亲自带领学生迎着反动警察的棍棒与屠刀,上街游行。李仪祉的一言一行不仅受河专学生的敬重,也在其他学校内广为传颂。一些名校纷纷慕名邀请他去任课。他兼任了南京高等师范、上海同济医专等学校的教授。

    李仪祉在河专的七年中,辛勤治学,任劳任怨,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水利人才。有不少学生后来都成为全国工程建设的中流砥柱。

    1922年,李仪祉回陕任省水利局局长,他一边组织泾河上游的勘察测量,一边继续倡办学校。第二年,他兼任了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遂倡办水利道路工程学校。1924年,国立西北大学成立,将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并入西大,改为水利道路专科,李仪祉主持西大校务。在杨虎城的支持下,成立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1933年春,水利专科预备班开始招收学生。此时的水利专科班已不同以往,李仪祉的治学名望,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报考者。1934年5月,陕西省水利专科班改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李仪祉兼任水利组主任。由于李仪祉博学多才,道德高尚,许多留学归国的专家教授慕名而来,水利组一时人才济济。

    在繁忙的公务中,他经常过问水利组的教学情况,并亲自拟定该专业的教学计划。还亲自讲授制图、灌溉、气象学、水工学等课程,翻译水工学资料,如《宇冰学说》《诺模术》《实用水力学》等。

    关中“八惠”

    1922年夏,李仪祉从南京回到陕西,主持陕西省水利事业。这时陕西连年兵火,旱兆已成,陕西的一些有识之士在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等的支持下,在三原县设立了渭北水利工程局,策划引泾事宜,聘李仪祉为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他一上任,一面抓紧处理水利局各项事务,一面抓紧时间查阅泾河流域的各种资料。他经常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扛着测量标杆,背着仪器翻山越岭去视察河道。从1922年秋至1923年冬,他曾数次跋山涉水,反复勘测泾河河道。每到一处,都亲自测量水位,几次落入水中,却毫不在意。1924年春,他再次组织泾河探险队,深入泾谷,在数百里无人烟的穷乡僻壤,往返测量达两月之久。他就测绘结果,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引泾计划。这时西北兵荒马乱,加上当局不重视水利,引泾费用没有着落。1930年,李仪祉兼任省建设厅厅长,在杨虎城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陕西省政府为发展水利拨款四十万元,李仪祉筹划多年的引泾工程终于破土动工了。泾惠渠西起泾阳县西,引泾水东流,注入洛水,这正是古代著名的郑白渠遗址。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渭北水利工程委员会。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泾惠渠第一期工程于1932年竣工,二期工程也于1935年完工。灌溉面积由一期工程的五十万亩扩大到七十余万亩。当地农民称颂道:“李先生真是开天辟地的真活佛,是我们农民的福星!”

    1932年泾惠渠第一期工程竣工不久,李仪祉就开始了渭惠渠、洛惠渠以及关中地区其他水利工程的设计、筹备工作。他为关中地区筹划了“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和泔惠渠。1933年,渭洛工程继起,八惠各渠依次萌动。陕南、陕北各渠也纷纷开始兴工。由于疲劳过度,李仪祉终于病倒了。重病之际,仍念念不忘渠事,对各渠工程的进度、农民灌溉的情况殷殷垂询,并继续派人员勘测洛河。当资料送到他手中时,他连坐在床上都很吃力,只好躺下听取汇报,并口述自己的意见。被水利界的同仁们誉为“枕上方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仪祉的病情稍有起色,便又开始工作。得杨虎城的再次鼎力相助,洛惠渠开始动工。1934年,在努力推进泾洛二惠渠的同时,他又开始组织测量渭河河道,亲自督导每一步骤,使工作进展神速,测量、设计工作于当年12月完成。1935年春,渭惠渠破土动工。这年夏天,阴雨连绵,渭河暴涨,拦河大坝被洪水冲毁。正在病中的李仪祉拒不接受亲人的劝阻,冒雨前往工地,亲自指挥大坝的修复工程。在他的感召下,大家齐心协力,昼夜奋战,一座拦河大坝又巍然屹立在滔滔渭水之中。到1936年12月,渭惠渠一期工程完工。一年后,二期工程也告落成。

    在陕南,李仪祉几经勘测,亲自拟定了汉惠、褒惠、湑惠、冷惠四条渠的工程计划。在陕北,他设计了织女渠、定惠渠工程。织女渠可灌溉榆林、米脂、绥德三县土地近万亩,堪称陕北水利之前驱。

    李仪祉生命不息,治水不止,惠遍三秦,为陕西人民造了福,为中华水利事业奠定了基础。

    治黄导淮

    李仪祉不仅关心陕西的水利建设,对于治理黄河水患一事,早就开始关注。1915年他在南京河专任教期间,就密切关注中外水利专家在治黄理论上的动态与分歧,着手搜集各国的治河典籍,尤其注意对中国古代治河经验的收集和整理,并加以探讨与研究。

    1917年,华北地区发生了特大水灾,滔滔黄河巨浪,吞噬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李仪祉更是痛心不已,他不顾灾区瘟病流行,奔波了半年之久,掌握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时的李仪祉一边在河专教学,一边悉心研究治黄方略,写下了多篇论文,详细论述治黄的学术观点。其中在《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一文中,提出了要以科学治河的原则,还提出治理黄河应重视上游。在《请测全河案》一文中,再次强调治理黄河应重视上游。李仪祉论证了黄患之要害,治黄之方针,还进一步提出了治导的五种要图。他还提出政府必须设立治河总机关,予以黄河行政之全权,并由此总机关再给予各省水利局以分权,具体实施各水利工程。

    1928年秋,李仪祉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他一上任,即着手草定华北水利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华北水利建设区域,筹划白河、黄河及华北水利各事宜。他治河心切,工作不分昼夜,以其远见卓识规定黄河以北注入渤海之河湖流域及沿海区域为华北水利建设区域。此项规定,以后被水利界沿袭多年。

    1933年,李仪祉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他写信给在德国学习水利工程的侄儿李赋都,让他在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奥林拜纳黑水工试验场进行黄河下游治理的模型试验,并委托德国累斯顿工业高等学校教授、水利专家恩格尔斯指导试验工作。为查明黄河水患之主要原因,李仪祉作了历时近一个月的考察,遍访了兰州、宁夏、包头、归绥等地,对甘、宁、绥(远)三省的水利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宁夏一次实地勘察时,为测水速,他竟乘羊皮筏顺滚滚黄河急流下行40里。考察归来,李仪祉立即动笔写下了《黄河上游视察报告》。他认为,黄河之所以难治,是因为所含泥沙过多,要根本治黄,必先控制泥沙的冲积。

    1935年,病中的李仪祉稍有精神便匆忙前去督导修复黄河全堤。在此期间,他先后去平、津、汉、郑、汴、苏、鲁、陕、濮阳、陶埠、贯台、黄庄和朱口等地,参加各项水利工作会议,奔走视察黄河各处堵口工程四五十次。综合视察情况,他提出了一个治河的全面意见:上、中、下游全面治理,治沙、防洪、灌溉、水电与航运等兼顾。他提议:以泾渭二河流域各为一区,托克托至韩城,潼关至汜水之黄河流域各为一区,防止黄土冲刷,减轻沙土来源,并设置谷防,以堵沙土去路,严防两岸之冲塌,另选避沙新道。这样,既可以节制洪流,又可以沉淀河沙,平整丘壑。李仪祉呼吁黄河两岸人民广植林木,平治阶田,开扶沟洫;西北多旱,植树造林不易见效,广种苜蓿以防止水土流失。他提出的另一治黄措施是修建水库,节制洪水,并就建库地点一一提出了方案。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根治黄河的措施,如整治海口、开辟减河、固定中水位河槽等等。他在《黄河治本计划概要》一文中,分十五章,详细论述了根治黄河的见解。

    淮河北临黄河,黄河多次决口与改道,寄淮河水入海,从而造成了淮河下游排水不畅,经常决口成灾。淮河流域内大部分土地是平原,有耕地两亿多亩,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基地。1929年,南京设立了导淮委员会,李仪祉任委员兼工务处长及总工程师。他一边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勘察淮运水系,一边亲自调查,拟定导淮计划。他在查阅淮水资料之余,还抽时间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如《波河之水文及其治导方针》《弯曲河道挟沙之大规模试验》《日本水利略述》和《关于变迁河床河流治导之模型试验》等,从中吸取与导淮有益的经验。李仪祉还特地聘请德国汉诺工业高等学校教授方修斯为导淮委员会顾问,共商导淮事宜,很快就拟出了《导淮规划概要》。他提出排洪应以入江为主、入海为辅的制导方针,并对淮河中、上游及各支流的治导,提出了具体的办法。但李仪祉的一腔热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两次遭到打击。直到数年之后,英国退还了庚子赔款,导淮委员会才重整旗鼓,仍按照他亲自制定的《导淮计划》一一实施。先后修建了苏北运河上邵阳、淮阴、宿迁三个现代化船闸,使千吨巨轮可以在长江下游航行,发展了水上交通。

    李仪祉对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也十分关注。他认为治黄、导淮、整运是完成中国水利大业的一个整体,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在他的倡议下,华北、黄河、导淮、扬子江四水利委员会,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建设厅及浙江省水利局联合组织召开了整理运河讨论会,并推导淮委员会为常务机关。会议一致通过了由相关机关密切合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整理运河的总计划,然后由各机关分段实施的方案。两年之后,计划告成。

    李仪祉认为,治黄必须与导渭并举,着手上游的治理。不久,黄河水利委员会即指定在西安设导渭工程处。导渭为治理黄河上游一大步骤,李仪祉亲自督导这一工程。他对渭、泾、洛河库堰一一进行特别设计,使其兼具停水池及蓄水库的作用,并在设计中考虑泥沙情况,使库内不至填淤。一时间,渭河两岸热闹非凡,各路治河人马开赴工地,眉县拦河堰引水灌溉工程、渭河河床整理及固岸工程、渭河支流引用工程、渭河河堤及水门工程、渭河两岸灌溉及排水工程同期进行。李仪祉的导渭之举再次震动关中。

    李仪祉时时处处为民着想,为治黄、导淮、整运、导渭呕心沥血,后人称赞他为“治水导河名载青史,开渠引渭泽惠万民”的一代水利大师。

    李仪祉一生写下了二百多篇(部)专著和论文,属于水利方面的有一百八十篇(部),其中有十余部专著出版发行。1938年3月8日病逝。生前,他为筹划中的洛惠渠题词:“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去世后,于右任为他的墓园题写门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供稿:市地志办编辑:李军亢欣)